前两天看见一篇文章,题目直戳爽点,必须拉出来给大家讲讲。

标题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哈佛女孩刘亦婷沦落为美国普通中产,持续25年的鸡娃骗局碎了。

我一看,刘亦婷?我记得她啊!对,就上了哈佛那个。

小时候有一阵铺天盖地的宣传,还有一本书专门讲她是如何成功的,那本书叫啥来着?

于是手贱去搜了一下,这下童年痛苦的记忆都回来了,喏,就下面这个。

有一说一,刘亦婷她妈确实很牛,不仅把孩子弄进了哈佛,还以一举之力开启了鸡娃时代,不然你猜那280万册都印给了谁?

那几年,多少妈妈们把刘亦婷当成了鸡娃的终极目标。不仅如此,更有甚者把刘亦婷妈妈写的那一套方法论,直接拿过来安在自己娃头上。

什么意志力训练啊,什么素质训练啊,记得还有过一个天才计划表,告诉你从孩子一出生就得把他(她)当成天才来培养。

母乳精确到多少毫升、辅食每顿添加多少克、每顿饭的油、菜、蛋白质必须按照固定配比均衡。

可以说,从孩子出生开始,一直到学业结束,什么年龄必须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都要遵循一个严格的时间计划。

直至今日,依然还有人将这套素质教育表当成鸡娃典范。

可你现在说什么?25年鸡娃梦碎,哈佛毕业的,最后活得也不好?

既然你这么说,那我可就要笑了。

第一,如果连进了哈佛的刘亦婷,最终也活成了普通人的样子,那我尔等普通人的前半生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不仅不遗憾,中间还插着那么点子庆幸:

我们这些没上过哈佛的社畜,和上过哈佛的刘亦婷生活半斤八两,却比她多拥有了不少童年和快乐,就问你爽不爽?

第二,你看,鸡娃有什么用呢?刘亦婷被鸡进哈佛了,最后怎么样?还不是就那样,所以还鸡什么鸡,不鸡了呗,省钱省力还降血压,一举三得!

嗯,刚刚说的这篇文章,通篇也透露着这两层意思,哦不,不是透露,是极其张扬地宣扬了这两层意思:刘亦婷废了,所以鸡娃根本没用,放弃吧!

于是我就一直在文章里找,刘亦婷到底咋废了?

然后就找到以下三点证据。

1、刘亦婷从哈佛毕业后,曾先后从事三份工作, 分别是波士顿咨询、百事、还有一家对冲基金公司,但时间并不长。

2、她自己曾创过业,先后开过两家资本公司,最后都倒闭了。

3、她目前是家庭主妇。

最后作者得出一个结论,世纪之交人人皆知的才女刘亦婷,25年后不过是一名普通的美国中产,已经泯然众人矣。

毕竟,当初刘亦婷的梦想可不是想当家庭主妇来的,她曾经在自己的日记里写下过豪言壮语:“我要把我的一生献给祖国的经济建设……我要为人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我要救助更多的人……”等等吧。

所以这么一对比,差得就不是一星半点。

她没能成为钱学森这样为国效力的留学生,刘亦婷妈妈多年的付出,打出了响亮的“成功教育学”品牌,可最后看客发现,刘亦婷什么都不喜欢,什么都干不长,她没有了任何光芒,回归了平平淡淡的生活。

所以大家别鸡娃了,与其鸡娃,不如还给孩子想要的童年。

说得对,鸡娃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恶性循环的弊病,要改。

可我循着网络再去完完整整地看完刘亦婷的现状报道后,我又有了一个区别于这篇文章的新发现:

刘亦婷过得,其实也没有那么差。

来看一个概念:美国平平无奇的中产,这是刘亦婷被定义的阶层。

然后她的生活大概是这样的。

先说事业。

她虽然创业两次都失败了,但她现在在社交平台上挂着的身份标识是“秦岭资本”合伙人,这家公司可能不怎么出名,业绩或许也算不上好。

但这其实也说明了一个事实,人家有折腾的本钱,有无限创业的条件。

当我们这些循规蹈矩上完大学的人,在各个公司、单位里给人打工,还总是害怕中年失业的时候,人家有能力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就不去做。

打工打够了,那就自己去当老板好了,老板也没当好怎么办?没事,换一个继续当。

换你,你能行吗?下顿饭的着落都还没有,不想打工,拿花呗创业吗?

再来看家庭。

刘亦婷的老公是她的本科同学,后来在哈佛读了法学博士,毕业后做了律师,然后专门给有钱人打离婚官司。

咱就是说,律师行业在国内一线城市的收入就算是可观的,那么换到美国,又是给有钱人打官司,那收入更是不菲。

并且两人婚姻关系也还不错,刘亦婷也有做家庭主妇、享受生活的条件,所以刘亦婷的婚姻也很好啊。

客观而言,曾经刘亦婷的父母只不过是普通的工薪阶层,最后刘亦婷活到了中产,其实已经跨越了阶层。

毕竟我们大多数人,连国内中产的地板都够不到的啊。

讲到这,大家也不用酸,我知道你们想说什么。

当初刘亦婷的妈妈满世界宣传自己孩子有多成功,最后就是嫁到美国,过自己小日子去了,就问你这叫成功吗?报效国家的志气呢?这是不是崇洋媚外?

换言之,刘亦婷算不得成功。

都对,对于刘亦婷而言,她的生活状态和哈佛同学相比确实不出彩,甚至和很多普通的留学生比,也相差无几。

但其实写这篇文章我更想说的是,成功的并非是刘亦婷,而是刘亦婷的母亲。

这20多年来,很多人只看到了她鸡娃,却没有看到她是如何逆天改命的。

其一,80年代的时候,刘亦婷的妈妈离了婚,一个人拉扯刘亦婷长大,二婚后,却能说服老公不要孩子,两人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了对刘亦婷的培养之中,舍得一身剐,这一点,够狠。

其二,虽然刘亦婷的母亲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但其实刘亦婷能上哈佛,机缘的成分居多,有一次刘亦婷去美国参加夏令营,有幸住在了一名议员家中,这对她后来申请哈佛成功起到了很大的助力,而99年的时候留学风还没刮起来,所以一切运转起来要比想象的顺利,这一切,都离不开她妈妈的操持和奔波。

有这个远见、魄力以及能把身边资源优势最大化的能力,这一点,够强。

第三,眼见把女儿培养成功了,刘亦婷的妈妈马上运用自己的特长写了一本书,结果这本书就火的一塌糊涂,不仅让女儿名声大噪,更是收入了很高额的版税。这一点,够牛。

就这三点,再对比下自己:算了,不怪孩子。

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当年的成功学,放到现在已经不太吃香了。

可另一个事实是,鸡娃这个词当年是没有的,今天却是势头一点不减。

为什么?一切为了孩子。

因为我们的每一对父母都是负责的父母,现在这种环境下,能不鸡吗?做不到的。

所以翻出刘亦婷的故事,得出的人生道理不应该是彻底放弃鸡娃。

而是有针对性的培养,并非无止境的放养,才是对孩子最负责的态度。

最后的最后,切记:要鸡娃,先自鸡。

这才是本文最想表达的中心思想。

多么痛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