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不外流,终是内伤。最伤孩子的不是坏情绪,而是我们阻止他表达内心。

孩子学会自我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认识和处理自己的情绪。

作者 | 枫子

前几天接儿子放学时,恰巧看到这样一幕。

一个小男孩闹着要买校门口的街边小吃,妈妈嫌不卫生,一口拒绝了。

男孩竟“啪”地一下坐在地上,大喊着“我就要吃,不买我就不走!”

妈妈绷着脸,冷冷说道:“不许闹!”

可男孩依然哭闹个不停。

这时,妈妈的火气噌地一下就上来了,大吼:

“我数到三,你再闹的话,我就走了!”

男孩明显被吓到,立刻站了起来,使劲抿着嘴唇,用力止住了哭泣,但身体还是不自觉地抽动着。

不禁想起心理治疗师菲利帕·佩里说的一句话:  

“孩子发脾气时,如果你回嘴吼他或粗暴地对他,反而会导致情况变恶劣。 

你那样回应,等于是在惩罚孩子表达感受。”

可现实中,面对孩子的脾气,很多父母第一反应都是制止。

如果制止无效,自己的情绪也会跟着失控,甚至用威胁、谩骂、殴打等暴力方式回应孩子的愤怒。

殊不知,孩子发脾气本身是无害的,阻止孩子发脾气才有害。

孩子的脾气

就是他的语言

一位心理医生曾讲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8岁的小男孩,很爱发脾气。

不小心把积木碰倒了,就躺地上撒泼打滚。和小朋友玩游戏输了,就苦着脸,和谁都不说话。

父母每次都耐心哄着他,跟他讲道理,但男孩就是一言不合就生气。

父母没办法,只好求助医生。

医生问他们:“你们觉得孩子发脾气,是想要表达什么?”

父母觉得孩子就是任性,欠管教。

可医生跟男孩细聊过后却发现:

男孩之所以常常失控发火,是他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因为他有一个处处都很优秀的哥哥,他也想像哥哥一样总是被父母表扬,但每次却总把事情搞砸。

男孩的内心堆积了各种挫败感和无力感,这也就使得他在烦躁、不安的情绪中更容易愤怒。

没有无缘无故的脾气,只有不被看见的想法和诉求。

心理学上也说,孩子发脾气,是因为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而孩子的需求,往往集中在这四方面:陪伴、探索、关注、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父母只有读懂孩子愤怒背后的需求,才能从根源上,化解孩子的脾气。

《倾听孩子》一书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弟弟,在收到妈妈给的生日礼物时,突然生气大喊:

“你为什么送我这个?你心里根本没有我!只有哥哥……”

一阵咆哮过后,他就要去摔礼物。

妈妈没有生气,也没有训斥。

因为她明白了弟弟之所以生气,是因为她买给弟弟的礼物和上次送给哥哥的差不多。

她看见了弟弟隐藏在愤怒背后的语言:你不爱我,也不在乎我。

于是,她温柔地说道:

“我很遗憾你不喜欢它,但我的确想要送你一件好礼物。我非常爱你,绝不愿意伤害你。”

说完,妈妈还给了弟弟一个拥抱。

意外的,弟弟不仅很快没了脾气,还高兴地接受了生日礼物。

正如作家雷布斯说的:

“孩子冲你发脾气,是想让你走进他的内心解决问题。”

孩子爆发的情绪、甩的脸色、乱扔一通的东西,看似是在闹,其实是在求助。

所以当孩子生气时,父母不妨先提醒自己:

孩子呈现的各种坏脾气,只是露在水面的冰山一角。

孩子内在的情绪,比如无助、担忧、害怕……都隐藏在冰山之下,这才是我们需要看到的真正情绪。

不允许发脾气

是最伤孩子的事

《被忽视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视》一书中说:

“孩子的情绪就像流动的水,源头是他的内心。如果在水前设置了障碍,水要么绕过障碍,改变流动方向,要么只好回流到源头。

这也意味着孩子将情绪加诸自身,伤害自己。”

不允许孩子发脾气,孩子就只能把情绪都埋进心里。

当坏情绪积攒到一定程度,最终就会以更猛烈的方式爆发。

在广东一游乐场,就曾发生这样一幕。

一个小男孩,正玩得兴奋的时候,突然被别的小朋友撞倒在地。

男孩有些生气,便跑去跟爸爸告状。

结果爸爸非但不安慰,还不断地指责男孩:

“不就撞了你一下吗?有什么好生气,一点都不大气,不像男子汉……”

在爸爸训斥的过程中,男孩憋红了脸,像一个气越来越足的气球,似乎下一秒就要爆裂。

果然,男孩“哇”地一下爆发了,一下又一下地捶自己的鼻子,一直打到血流不止。

无法发泄的情绪,最终都会变成孩子对自己的攻击。

只是有些孩子,是通过自伤来消化情绪,而有的孩子,则把脾气都消化进了内心深处。

知乎上有位网友说:

“从小,父母就给我立了两条规矩,男子汉大丈夫,一不能哭,二不能发火。”

但凡他没忍住发火了,妈妈就会黑着脸,怒吼着让他把脾气憋回去。

好几次,他没忍住瞪了妈妈,还砸了东西,结果就被妈妈用戒尺狠狠打了一顿。

慢慢的,他学会了隐忍,他不再哭闹,也不再任性,却也不再诉说自己的感受。

被抢玩具,他不计较;被同学欺负,他不吭声;被父母批评,他不辩解。

老师亲戚都夸他懂事,有教养,好脾气。

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温和的表象下,内心早已被压抑的情绪扎得千疮百孔。

所以他才会在压抑了整整10年后,不堪重负,抑郁成伤。

俗话说,泪不外流,终是内伤。

一味地阻止孩子发脾气,无疑是强迫孩子咽下委屈。

一次次的隐忍,只会让孩子背上沉重的“情绪包袱”,身心备受摧残。

允许孩子排出心里的垃圾,阳光才能照进孩子的心里。

教会孩子好好生气

是父母的必修课

全球知名心理治疗师埃米·莫林曾在《内心强大的父母不会做的13件事》里说:

“你的职责不是要让孩子充满笑容,而是帮他学会独立面对不舒服的感受。”  

每个孩子,都难免会有发脾气的时候。

我们要做的,不是急着制止和指责,而是把它当作一次教育的契机,和助力孩子成长的时机。

下面分享3个公式,帮助父母们教会孩子好好生气。

第一步:“我感到+我希望”,表达感受和诉求。

樊登老师曾说,大量孩子发脾气时,只会撒泼打滚,大喊大叫,是因为他除了这一招,不会别的,没有人教过他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所以,做好情绪管理的第一步,就是教会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

平日里,父母可以先做示范。

比如,孩子因为玩具被同学弄坏了而闷闷不乐。

这时,你就可以引导他说出感受和诉求。

“我感到很生气,张明不经过我同意就玩我的奥特曼,还把奥特曼的手臂都弄坏了,我希望他赔我一个。”

让孩子用语言把情绪说出来的过程,其实就是帮助孩子从情绪脑发烧的状态,慢慢回到理智脑冷静的状态。

第二步:“肯定+释放”,合理处理情绪。

绘本《啊——我生气了》里的小男孩在拿高处的饼干时,一不小心从椅子上摔下来后,开始对着妈妈大发脾气。

妈妈没有生气,也没有指责,而是温和地说:

“不要大叫,不要大喊,也不要撞地板,那样没有任何帮助。

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我有个好办法,从1数到10,你来试一试。”

小男孩照做后,真的停止了发脾气。

老话说:“郁则发之,结则散之。”

孩子生气时,我们不妨先肯定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坏情绪可以被接纳。

然后再慢慢引导孩子把坏情绪都释放出来,比如:听音乐,打枕头,到楼下跑一跑,对大树喊一喊……

学会把负面情绪发泄出来,孩子才能更好地修复情绪。

第三步:“我觉得+你觉得”,寻找解决方法。

孩子在愤怒时说出的诉求难免是消极的、激烈的。

我们当然不能纵容孩子按着自己的情绪去解决问题。

所以在孩子把情绪宣泄出来以后,我们就可以帮他寻找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

比如,我们可以说:

“我觉得你可以告诉张明,那是你心爱的奥特曼,现在被他破坏了,你难过又生气,他需要向你道歉,并保证没有下一次,你觉得呢?”

我们要先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给孩子参考,但又不能强迫他同意,一句“你觉得呢”就表示了尊重,这样孩子就更愿意接受我们的方案。

当孩子习惯用冷静的方法表达愤怒后,自然而然就会慢慢学会控制好脾气。

蔡康永说过:

“情商高并非指不发脾气,而是要合理地发脾气,让自己的情绪可以顺畅地表达,舒服地做自己,才能让自己和世界都开心。”

孩子生气并不是坏事,这是他学会情绪管理的契机。

所以当孩子“炸毛”时,请耐心再耐心。

看到孩子脾气后面隐藏的诉求,陪孩子合理地释放和宣泄。

唯有这样,孩子才能一步步走出情绪的泥潭,逐渐成为情绪的主人。

点个赞吧,让孩子在爱与接纳里,向阳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