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看完俞老师的这篇口述作文,除了感慨他的旅行之悟和感叹他的文笔之高,你还会不由自主拿他的大作与董宇辉的小作文对比。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也是这样。

尽管我知道,这样对比不合适,也不尊重两位老师。因为压根就没法比。

我之所以如此繁琐的叙述,只是想表达自己很长时间以来和大多网友一样都沉浸在夸赞董宇辉的节奏中,把董宇辉捧得很高,尽管这一切他都配得上,也始终没有让我们失望,但我们却在很多时候忽略了俞老师,甚至还有很多人在无情的黑他。

这多少让我感觉对俞老师是有些不公正的,也是不尊重的!

算了,还是先来一起欣赏下俞老师的这篇大作文,再感叹别的。

俞敏洪老师西藏之旅结束总结:

出发前我是我,回来后我还是我,但已经不是我。高原对我的影响就像酒曲进入了粮食慢慢发酵,会让生命变得更加纯美甘甜。

这篇近2000字的作文我听了3遍,每一遍都让我感慨万千,最后一遍是跟着音频抄下来的。

 

俞老师作文分段剖析:

写作前的状态

如文中所述,开始写这篇作文的时候俞老师已经坐上了返程的飞机,那一刻外边刚好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而这正好吻合俞老师当下要离开时的心情。

 

可能文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下雨天写作,我这个不起眼的小喽啰也一样,就像此时此刻我所处的城市外边也正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

 

可能下雨天容易让人多愁善感,就容易有东西可写,另外可能就是雨天的那个氛围会让内心特别安静,写起东西来也容易专注,不被打扰。

俞老师先是写到那一刻的心情:21天的旅行结束了,离开那些高山大水、淳朴的朋友,内心有点怅然若失的感觉。

虽然小编没有去过西藏,也不是俞老师这次西藏之旅的同行者,但是对于俞老师此刻的心情还是能够感同身受或者说颇为理解。

因为通过俞老师旅行这段时间每天分享的视频我们可以了解到,俞老师在西藏有很多的老朋友和新朋友,包括他资质过的学校,还有当地那些慕爱他的村民。

 

这里的人,这里的景,都让他不舍和难忘。所以要离开时多少会有点失落!

聊起前一天的行程,解释再次开播的原因!

接着他聊到前一天的行程,解释了为什么再次在最后一天开播的原因。

 

看得出俞老师这一路不光是自己在修行,在学习,也是在教学,在分享。无论走到哪里,他始终不忘做老师的使命,给大家分享红色历史,传递正能量知识。

在他看来“18军战士建设大桥”的英勇故事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大概这是老师的职业病,同时也是他喜欢分享知识的好习惯促使着他再次开播,只因为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段故事,记住这段历史。

 

他用自己的言行给我们年轻人好好上了一课,补缺了语文课本里的那段空白。同时对他来说,这也是发自内心的向建桥牺牲的战士们致敬,对他们的一种诚挚的缅怀!

 

分享“怒江72拐”景色

接着他分享了“怒江72拐”的景点信息,也让我们这些没去过西藏的网友感受到那份惊险的体验。

 

他向网友分享了登顶后的心情:下着小雪的峰顶,整个怒江大桥以及72拐带给他的震撼,那份苍凉辽阔的感觉,让他深深感受到中华民族的血性刚毅。

 

站在红旗下向百万网友告别,这对他来说是一个纪念,对网友来说也是一个见证。

路过自己资助过的小镇,被村民拥戴,感受到捐赠的意义!

 

在归程的路上,他们又来到新东方曾经资助过的一个小镇,在这里新东方捐建过一个小学,而且这份爱心在今天还一直持续着。

 

听到这里,其实我能感受到俞老师内心的那份欣慰和开心,这也是所有爱心人士面对自己奉献过爱心的地方都有的心情。

面对当地村民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招待,俞老师并没有表现的很客气,而是欣然接受当地政府给自己颁发的荣誉,这也是再正常不过,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不过对我们这些网友来说,也通过这些细节让我们了解俞老师做过的好事,让我们更加爱他!

从飞机上看风景

和大多数人一样,俞老师坐飞机时也喜欢看着舷窗外的风景。

 

只不过我们是单纯的看风景,而俞老师看到的是长江黄河,想到的是中华文明,脑子里一直回荡的是张明敏的《中华民族》那首歌的旋律。

旅行前后对城市的记忆

回到北京,再看这里是一切,虽然熟悉却又和西藏高原的风景大不相同,但在俞老师看来,虽然是两个不同的境地,但却血脉相连。

 

于老师聊到离开北京的时候好多花草都含苞待放,而短短20多天过去,这些花草都已经凋谢,这让他再次发出“花不等人,自在开谢,人非土木,随缘喜乐”的感叹。

 

但通过他的语言,也让我们看到他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

 

向网友汇报工作

俞老师向员工给老板汇报工作一样,用数据汇报了自己这些天的行程以及直播的场次和剪辑视频的数量。

 

所以说,有时候我会觉得这些大佬们特别的可爱,就像俞老师这样“夸自己”。

总结西藏之旅感悟

文章最后于老师总结了这次西藏之旅的感悟:

 

其中我特别喜欢俞老师这句“出发前我是我,回来后我还是我,但已经不是我”。

因为旅行带给我们的是骨子里对认知上的一些改变和心情的一种治愈,有很多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可自己亲自体会。

 

另外他讲到面对真正的雪山、草原、湖泊时很多时候人们的语言是特别无力的,因为有些东西带给我们的震撼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对西藏旅游的一种宣传,呼吁我们走出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陶冶自己的情操。

写到最后:

最后我想说,俞老师真的很优秀,很成功!而这一切都源于他持续不懈的努力,即便已经是60多岁了,他还能像年轻人一样背上背包踏上旅程,还能年轻人一样熬夜创作。这些都是我辈应当学习的地方!

如果非要拿他和董宇辉的文章相比,那我觉得他们两个人的文采各有所长,不相上下,同样都是经过细腻的描写加上深入的思考,很用心,很值得学习!

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而网友们的观点或许更加公正。总之,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读书的意义,看到了读书人应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