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提问者提这个问题用意何在。如果说压榨员工那所有公司都压榨员工,不依靠员工的劳动公司怎么挣钱?华为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17万员工有一半是研发人员。所谓的压榨员工其实是说研发人员加班的问题。在高科技企业中加班是常态,因为要赶进度。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走在科技最前沿的公司没有不加班的!你研发成果只要比其他公司晚一天出来就意味着所有的劳动作废。就是这么残酷!这就是为何要加班的原因。
作为一个企业员工找工作要找适合自己的要跟自己价值观一致的公司。华为提倡狼性文化奋斗精神。如果想安逸那还是去机关吧,华为不适合。人总是趋利避害的,做任何选择都是权很利弊。为何华为员工大多以在华为为荣,因为华为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奋斗的平台。只要你努力你的收入就比别人多,只要你努力你就有晋升机会。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中,弥漫着投机取巧就想爆发的思想,幻想着轻而易举就能致富的迷梦,华为给了你劳动致富的门路你却嫌工作苦压力大加班累!你想要的不就是不劳而获么?
华为17万员工如果真的压榨员工违反《劳动法》早就被告不知道多少回了!然而有员工告么?既然遵守劳动法那么谈什么压榨!员工与公司是双向选择的关系。你有选择和不选择的权力,没人逼着你非要在华为上班!
社会中总有这样一群人,一边嫉妒着别人拿的高工资一边又为自己的不努力找借口,甚至还煞有介事的讨伐着那家提供高薪公司的不人道。是不是很可笑。
说一个真正压榨员工的公司。1913年美国福特公司,发明了流水线生产,极大的提高了制造效率,但员工像机器一样只能重复着简单的动作,这是对人性的摧残。(卓别林的《摩根时代》就是反映了这种流水线工人的情况。)由于劳动机械劳动时间长(10*6)福特公司劳工流动率达到了370%!劳工抗议事件时有发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14年福特公司破天荒的把工资提高到5美元一天翻了一倍(原来工资是2.5美元)。结果再也没有抗议的了,劳工流动率从370%跌到16%,福特公司门口排满了应聘的长队,夸张到640个岗位应聘人数超过1.5万。从此福特公司再也没人说是在压榨劳工了,反而成了上世纪初最成功的公司典范,老亨利福特也因此载入史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高强度的劳工没有相应的高工资才是压榨,高强度劳动给予更高的工资那不是压榨而且造福员工!
2. 哪里有比较好的工厂待遇比较好适合打工?哪里有比较好的工厂呢?我相信这是一个很多求职者都想问的一个问题。其实,在百度上该问题,一定会有数据统计我国比较好的工厂,并且还有排名。因此,百度搜索一下就知道了。那么,哪里有较好的工厂?对于我来讲,我并不是要列举中国知名工厂有哪些?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应该是那些正处于迷茫时期的求职者想要问的一个问题。而以下是我想告诉他们的几点,希望对他们会有帮助!
一、每个地方都有当地最好的工厂。从发展水平来看,北上广深就是中国最发达的大城市。在这四座大城市里也有属于当地最好的工厂。其规模、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等都是当地最好的。而作为小城市、村庄也有其最好的工厂。其实,在这一层面上它们并不具有可比性。因此,也只能说哪里有比较好的工厂,关键还是要看你要去哪里。只有你明白你要去哪里,你才有自己的方向。
二、适合自己的才是比较好的工厂。有的工厂虽好,但是不适合自己,再好也没有用。因此,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厂,才是好工厂。
首先,一个好工厂,应该是要有正规的营业执照,依法运营的工厂;其次,好的工厂,一定要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以及美好的发展前景,才能凝聚人心。最后,一个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好工厂,一定是能够给自己提供创造空间、晋升空间的工厂。
总之,对于求职者来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厂,才是最好的工厂。我们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追求我们想要的生活。当我们迷茫时,就应该静下来,思考自己有什么样的能力,能够胜任什么样的工作,在寻找适合自己的比较好的工厂。
你觉得有道理吗?
我是职场达人“萍行职场”,感谢你的关注,升职加薪有套路!
3. 电动汽车电池宁德时代怎么样?在福建省宁德市区南20公里处有一座海拔1048米的凤凰山,因“山顶尖耸如凤”而得名。山前有一个小村庄因处于凤凰山口被叫做岚口村,岚口村以曾姓村民居多,其先祖于清初从毗邻的罗源县迁入。岚口村人杰地灵,是我国著名的人文学家---台湾大学、辅仁大学教授曾仰如的故乡。1968年的春天,岚口村的一户普通家庭诞生了一名男婴,亲人为他取名叫做曾毓群。年少时的他沉默寡言但却又天资聪颖,高中便在当地最好的中学宁德一中就读,而在他同班同学当中,还有日后在宁德时代担任副董事长的黄世霖。1985年,年仅17岁的曾毓群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工程系。在大学毕业后,曾毓群被分配到了家乡的一家国企,能捧上国企的金饭碗全家人都在为这而感到喜悦不已。然而,三个月后,曾毓群或许已经嗅到了改革春风的气息。于是他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毅然决然地辞去国企的金饭碗工作,只身前往当时身处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地方——广东。
1989年,正是国内电子产业OEM的起步阶段,站在风口之上的曾毓群,经过再三权衡,最终选择了一家名为东莞新科磁电厂的公司做技术员,成了投身OEM产业的第一批本土人才。两年后,黄世霖也辞去宁德市的公务员工作与他在东莞相聚。
就是在新科这家公司,曾毓群遇到了两个改变人生轨迹的伯乐。
第一个伯乐是陈棠华,是TDK自1935年创立以来,唯一的一位非日本籍的常务执行理事,也是当时曾毓群在新科电磁厂的上司。工作期间,曾毓群出色的专业技能和埋头苦干的精神被陈棠华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于是陈棠华的悉心栽培下,曾毓群曾先后多次前往国外考察学习,并在考察期间接触到了世界最先进的电池生产技术。就这样,曾毓群凭借着出众个人能力被一路提拔,从技术员做到工程总监,31岁便成为了公司唯一的大陆籍总监。但在二十年前的中国,大陆人在外资企业里的晋升的通道依然狭隘。雄心勃勃且羽翼渐丰曾毓群开始思考接下来的职业生涯该怎么走。或许选择一个自己可以主导的公司去开疆拓土,其学习和成长曲线可能更能满足曾毓群的梦想,他开始犹豫是否要去深圳一家企业做总经理。
而恰恰此时,曾毓群生命中的第二个伯乐出现了,他就是时任新科实业CEO的梁少康。1997年全球第一台MP3问世之际,梁少康就敏锐的发觉到新的电池技术马上就要来了,公司应该开发新的产品生产线。梁少康让曾毓群负责考察一个电池项目,曾毓群去深圳与电池专家会谈后写了一份报告,论证了做电池的确有可行性。梁少康报了上去但总公司却没有批准,于是梁少康萌生退意,决定自己涉足电池行业。但是在锂电池领域去开疆拓土,单枪匹马可行不通。于是梁少康找到工程总监曾毓群,告诉他自己非常看重他的技术和能力,邀请曾毓群一起去创办一个电池企业。当时曾毓群正打算从新科离职去深圳一家公司做总经理,最初便没有答应。于是梁少康又找了曾毓群的老领导陈棠华做说客。陈棠华从美国打电话来劝说,曾毓群终于被说动,决定三个人一起做电池。
于是,1999年的秋天,曾毓群放弃去深圳出任总经理的机会,与梁少康、陈棠华等人一起组建的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Amperex Technology Limited,简称ATL),ATL在香港注册成立,并在东莞建起了首家工厂。
尽管当时的ATL公司缺少资金,项目前途未卜,并且同在新科实业的时候待遇相比,薪水只有原来的一半。但多年对电池产业的持续观察和思考,曾毓群的第六感告诉他:随着手机、MP3等便携电子产品的崛起,电池产业将会有着巨大的成长空间。ATL:从一个鼓气的电池专利起家
新世纪之初的中国电池市场强敌环伺,国外锂电池生产厂自动化程度高,品质可靠、性能出众牢牢占据了市面上主流的圆形/方形电池市场,初创企业很难与之竞争。当时市场上,一款配套索尼的聚合物电池的诺基亚翻盖式手机正在热销,ATL买来这款手机拆开细细研究发现,这种聚合物电池轻薄、短小,便于携带,还能灵活的封装成不同的尺寸满足不同的电子产品的创新设计,最有可能成为未来电池的发展方向。这样,尺寸灵活多变但并不适合自动化生产的聚合物软包电池,成为了ATL最初的选择的方向。但比起当时的主流电池产品,这种方案更容易实现轻量化和定制化的设计。这个差异化产品竞争策略,在ATL日后的成功中功不可没。
当得知聚合物锂电池的专利是由美国贝尔实验室持有时,于是曾毓群毫不犹豫,带着100多万美金飞往美国,取得了聚合物锂电池的专利授权。这是一份代价沉重的授权,除了要缴纳巨额的专利授权费之外,合同还规定ATL每卖出一个电池,还要支付固定比例的专利使用费。但这不妨碍拿到聚合物锂电池专利授权的曾毓群志得意满。购买专利之后,ATL这群开拓者开始试制聚合物软包电池,但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买回来的专利技术竟有致命缺陷——充放电循环后,电池会发生鼓气变形,以至于产品不能继续使用。曾毓群找到专利授权人,结果对方却告诉他说:电池鼓气是电池本质问题,他们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而二十几家被贝尔实验室授权企业都遇到了同样鼓气变形的问题。
此时250万美元前期创业资金已经花了一大半,制造的电池却变成了“雷池”。眼看账面上的钱剩的不多了,却没有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公司前景一片迷茫。好强的曾毓群不甘心自己的精力与资金付诸东流,他将自己关在实验室整整两周,开始没日没夜地思考锂电池为什么会鼓气。最终经过苦苦探索,他推测可能电解液成分造成的电池鼓气。锂离子电池实际使用的温度上限是85℃,而贝尔实验室的电解液中有些成分沸点仅为93℃,与锂电池上限温度非常接近,这会不会是电解液造成的锂电池胀气呢?
围绕这个思路,曾毓群和整个技术团队讨论了整整一个下午,随后又联系电解液的生产企业,一同制定出了七个新的电解液配方,一一排除了低沸点的物质成分。两个星期后,根据新配方做出来的电池竟然真的不鼓气了! 接着ATL整个创业团队干劲十足,重新研发了大部分的生产工艺路线,实现了软包锂电池生产的量产化与自动化。在全球20余家购买贝尔实验室授权的企业中,ATL成为了唯一实现产品量产的公司,从此以后专注技术成为了ATL成功的不二法宝。成功的解决了电池中的鼓气难题,让ATL在中国众多电池厂商中一鸣惊人。2000年正值国内移动电话开始普及的高峰期,很多国内手机厂家从韩国方案商那里买来零件,组装之后就成了手机,而且销量还不错。不过在整个手机产业链中,国内手机厂商非常依赖于韩国方案商,除了电池,其它零件可以改动的空间非常少。于是,凭借灵活的封装工艺,ATL与手机厂商谈判中,产品报价是韩国电池的一半,容量却又能增加一倍。没有哪个手机厂商客户能抵抗这个优势,电池订单纷沓而来。靠着极高的产品性价比,ATL迅速的占领了手机行业的电池市场。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01年,ATL就实现了累计出货100万颗电芯的惊人成绩。
2002年6月,ATL首次实现了单月盈利,最终全年盈利超过500万美元。在强力的业绩成绩的支撑下,ATL顺利的获得了台湾汉鼎的A轮融资。在2003年,ATL又获得了凯雷投资(美国)和3i集团(英国)2500万美元的B轮融资。
时间到了2004年,ATL强大的技术实力吸引来了一位神秘的国外客户。这家企业此前已经找过很多国际巨头锂电池公司,但是锂电池寿命过短、电池鼓气、形态定制等问题始终没有方案可以解决。于是ATL为这位国外客户试制了专用的异形电池,成功的解决了客户面临的所有产品问题。而令ATL没想到的是,对方竟签下一份1800万颗电池的订单。
而这个神秘客户就来自于苹果公司,搭载这款专用的异形电池的产品就是当初红极一时的iPod。两家对质量精益求精的龙头企业走到了一起,一合作就是15年。随着苹果的快速发展,ATL扶摇直上,从半路杀出的黑马渐渐成为了锂电行业产业龙头。但也就在2004年,在ATL的一位凯雷投资的董事去比克电池参观回来后感慨:“我们完了,ATL便宜,要知道人家能更便宜了。”面临竞争对手的价格优势,摆在投资者的前面只有两条路子:要么上市收回资金,要么卖掉股份回笼资金,然后投入下一轮的产业投资。2005年三大投资机构一同提出要撤出资金,ATL不得不寻找新的投资人。最终,曾毓群的老东家——日本TDK集团以一亿美金的价格收购了ATL的100%股权。ATL由一个中国企业,变成了一个100%日资企业。
但股权变化对ATL的飞速发展没有影响,ATL客户名单越来越多,其中包括了三星、华为、VIVO、大疆等行业巨头与明星企业。董事长曾毓群在某次采访中表示:“全球一些著名的数码品牌几乎都采用过ATL的电池”。从2012年到2018年,ATL连续7年聚合物电池出货量占全球第一,而最早进行聚合物锂电池开发的索尼,喊出的口号却变成了超越ATL。
回顾ATL的十年发展历程,在ATL刚刚实现盈利,并成功成为苹果重要供应商的时间点,公司事业蒸蒸日上之际,三位创业者却把股权全额卖给老东家,他们之间是否还有其他交易?让人猜的话或许是三位创始人对于控股权的意见不一,干脆卖掉,化解分歧,其中的缘由不得而知,但股权更替也为曾毓群创造一个新的奇迹埋下伏笔。CATL:时代造就的新帝国
2008年,ATL已经是中国锂电行业数一数二的龙头公司,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到全国最大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供应商,ATL用了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而就在此时,另一个产业大幕正在缓缓拉开:中国政府尝试用政策加财政补贴的方式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产业,试图在接下来的汽车产业中弯道超车,而弯道超车最关键的技术就是动力电池。
多次站到风口的ATL管理层嗅到了机会,当时因法规限制,外资电池企业挡到了补贴的高墙之外,曾毓群主张将研发部门独立出来,但ATL内部却意见不一。2011年,曾毓群与黄世霖(时任ATL研发副总)牵头成立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ATL),最终总投资超过2亿美元、占地面积500亩的锂离子电池工厂在宁德市蕉城区落户。
如果说ATL的崛起归是因为解决电池胀气问题而吸引来了苹果公司,那CATL的爆发则是因为800多页的技术文档而满足了宝马公司。
2012年初,华晨宝马筹备生产首款纯电动车“之诺1E”,在全国范围内筛选优质合作伙伴。宝马对其供应商的要求非常严格,光是生产标准就有整整800多页的德文文件,另外要求一名宝马高级工程师驻公司两年,全程监工。而刚刚成立的只有ATL技术背景的宁德时代,硬是一字一句的啃下这份800多页的德问技术文档,满足了宝马所有苛刻的技术并成为了宝马的核心供应商。
得到了宝马的订单之后,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江湖上,宁德时代站稳了脚跟,也因凭借着宝马核心供应商的标签以及高技术标准的要求,成为了国内首先打入合资车企的动力电池厂商,先后又与奔驰、大众等汽车名企建立了密切的供应关系。除此之外,北汽新能源、长城、上汽、长安等国内车企巨头都乖乖的跑到了CATL的客户名单上。2012年,宁德时代拿下全球最大客车企业宇通,成为其唯一电池供应商,2014年,在上一年全年销售额仅有5亿元的背景下,与吉利签订了一笔15亿元的大合同,这才让宁德时代2015年业绩有了成倍的增长,也为ATL换来了先期的发展机会。令人不解的是,就在宁德时代已经起飞的2015年10月,日本TDK在卖出了其持有的15%的宁德时代股权,如果当年曾毓群出让ATL股权一样,这也是一个谜。至此,宁德时代成了100%的中国公司,而ATL则是一家100%的日本公司。
随后2016年初,宁德时代开始了第一轮对外融资,募资30亿,投后150亿估值,到了年底,宁德时代完成了第二轮对外融资,募资80亿,投后估值800亿,一年不到的时间估值上涨600亿,宁德时代创作了奇迹。然后在18年再以闪电速登陆陆创业板,目前最新市值1950亿。对应宁的德时代的产量在最近几年也是迅猛前进。到了2018年上半年,宁德时代以6.5GWh的装机量继续拉大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了42%,一枝独秀的趋势更加明显。
宁德时代的电池凭借优异的性能和稳定的品质,从一个初创企业做到营收从8.6亿攀升至近200亿,而此时排名第二的比亚迪市占率只有20%,取得这些成就宁德时代只用了7年。一个新的动力电池霸主的身影愈发清晰。宁德时代的成功,固然离不开创业初始团队对赛道的选择、长期的技术积累、技术路线的确切判断以及前瞻性的产能扩张等一系列优质决策,但更离不开大的时代背景。所谓时势造英雄,时势和英雄,两个因素缺一不可,那么宁德时代经历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回顾这八年,这几样因素功不可没。
首先是国家专利复审委员会打破专利壁垒,给宁德时代这样的中国企业提供了宝贵的成长时间。1996年,锂电池之父古迪纳夫发明并取得了磷酸铁锂电池专利权。并于1997年独家授权给了加拿大魁北克水利公司,1999年蒙特利尔大学、加拿大魁北克水利公司、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三家机构共同发明了碳包覆磷酸铁锂并取得专利权。以上两个专利是磷酸铁锂技术不可逾越的基础专利。魁北克水利公司最终取得了两大核心技术专利的独家授权,之后魁北克水利公司便带着专利在世界各地到处出击,挑起专利战。
首先是2001年在日本,魁北克水利公司把电信巨头NTT告上了法庭,由于日本政府的庇护,案子陷入了长达7年的拉锯战,直到2008年双方达成庭外和解,NTT赔付3000万美金,换来了日本对该技术的专利的长期使用。2008年,魁北克水利公司在中国取得了一项磷酸铁锂专利批准,随后要求中国公司向其一次性缴纳一千万美金的专利入门费或者每销售一吨磷酸铁锂材料缴纳2500美元的专利使用费-这足以毁灭许多初创期的电池企业。
2010年5月,中国国家专利复审委员会决定对加拿大魁北克水利公司此前申请的磷酸铁锂核心专利作出无效的回复,对111项权利要求(包括磷酸铁锂等多种正极材料及其主要制备技术)宣布无效,欧洲各国政府也对锂电专利做出了类似的应对。政治永远基于立场,是非对错暂且不说,国家专利复审委员会的这一决定,将中国刚刚起步的锂电行业挽救于水火。
其次,中国政府的扶植政策也功不可没。在2011年出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明确限制了外商独资企业生产汽车动力电池。这为当时技术实力薄弱的中国锂电行业,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间。这一限制不但直接促成了宁德时代的成立,还让宁德时代在国内锂电行业保持了一定的技术优势。2016年的萨德事件造成的巨大影响,让中国有了政治理由,也有顺应了民意,工信部公布的第四批《核准电池供应商目录》,通过认证的32家锂电公司均为中国公司。LG化学、三星SDI、韩国SKI则被排除在外,装有韩国企业锂电池的电动车得不到任何国家补贴。目录出来后,使用韩国电池的车型销量开始大幅下滑,采用三星SDI电池的江淮iEV6S更是被迫直接停产,韩企在中国投资的电池工厂陷入资本困境。2016年,SKI和北汽合资的北京电控爱思开科技最终因为电池订单下滑而停产,中国锂电企业再次获得了宝贵的发展时机。
而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政府近年来对新能源汽车的巨额补贴。美国智库CSIS估计,从2009年到2017年,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直接投资超过3200亿元,累计减免购置税额等700亿元。如果按总投入3900亿元计算,相当于国内同期新能源汽车销售总额的42.4%。这相当于一台30万的新能源汽车,国家出了12.8万,消费者只用17.2万开回家。
同样的天风证券也给出了自己的研究数据:2015-2018这四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额补贴金额高达2244亿。在中国政府的巨额财政补贴下,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高达125.6万辆,2012年全年这一数字才1万量。6年125倍,在这样一个爆炸式增长的新能源行业中,极速狂飚的不止是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孚能电池的发展一样风驰电掣,唯一困扰他们的是高端动力电池的产能。
最后是竞争对手的决策失误。
让时光回到2016年,如果你问王传福最后悔的一件事是什么,王传福也许会说:磷酸铁锂电池下注太多太重了,三元锂电池搞少了。
2017年,全国前九大锂电公司产能利用率超过一半的只有宁德时代一家。当时行业喊的产能不足,其实是高端产能不足,而低端产能又大幅过剩。2018年当宁德时代产能已经突破30GWh时,比亚迪的三元锂电池产能是满足自家产品也要捉襟见肘。
人们不会相信,技术出身的王传福会不知道磷酸铁锂的能量密度低。也不会相信,而那个富有远见,在新能源行业打拼多年的电池王传福会不知道三元锂电池才是动力电池未来。是基于对自家铁锂技术优势的保护,还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国家新能源补贴,是战略误判还是对短期经营目标的屈服,比王传福的真实想法不得而知。总之由于这个错误的战略决策,2016年还是电池行业老大的比亚迪,在2017年就把老大位置拱手让给了宁德时代。
宁德时代的成功,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这是一个漂亮的开局。新时代:机会与危机
尽管创造了“苦逼制造业”的奇迹,但与所有被快速催熟的公司一样,宁德时代在迅速膨胀下也潜藏着一些隐忧。
对宁德时代的优势分析报告,大多都强调领先的市占率、豪华的客户名单、霸气的产能规划、大额的研发投入,而这也些也都是曾经的竞争对手所拥有的。产品不会因为市占率高就更有竞争力,客户不会因为你的知名度高就多掏一分钱,他们只会为性价比买单。如果产品竞争力消失,客户很快会成为别人的,高占率会快速下降。
因此,宁德时代未来的关键就要看能否将现有的技术领先优势转化成长期的竞争壁垒。在2019年,锂电行业暗流涌动,巨变已然不远,曾毓群带领的宁德时代面临的挑战将层出不穷,接下来是否还能继续一马当先,延续下一个传奇,还需要跟踪观察。如今的宁德时代,就正在面临着政策松绑,补贴大幅退坡的巨大挑战。
2018年公布的汽车动力蓄电池和氢燃料电池行业白名单(第一批)中,三星环新、南京乐金化学、北京电控爱思三家韩国企业入选,白名单也不在和补贴政策挂钩;
2019年,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已毫无悬念,2020年结束补贴成为大概率事件。保护伞失后,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将和国外先进电池企业公平竞技。
其次是日韩企业再度进入中国市场。
16年日韩电池被剔除出补贴目录,对韩国企业在中国电池业务打击不小,韩国SKI和汽合资的子公司北京电控爱思开科技一度停产。而现在随着政府的逐步放开,韩日重启在华业务,并进行新一轮的投资,一些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2018年北京车展,北汽表示和韩国SKI合资的电池公司北京电控爱思开科技业务重启;
2018年3月,松下大连电池厂开始对外供货;
2018年5月,松下与特斯拉在上海合资建设超级工厂Gigafactory3;
2018年7月,LG化学投资20亿美元建设的动力电池项目在南京签约,预计产能32GWH。
三星SDI也在进行一系列的调整,扩大动力电池产能,三星环新(西安)二期动力项目于2018年11月开工。
根据国际投资分析机构瑞银发布的4家排名靠前的电池生产企业的成本报告,以21700型圆柱形锂离子电池为例,松下、LG化学、三星SDI、宁德时代的成本分别是111美元/kWh、148美元/kWh、150美元/kWh、150美元/kWh。可见,宁德时代在成本上并不占优势。利用价格战打击对手是韩国企业的常见打法,当日韩电池在中国产能上来后,宁德时代价格优势和利润将受到挑战。
其次,国内企业产能疯狂扩张也将给宁德时代带来压力。比亚迪、万向、孚能、星能、捷威、新敏雅、鹏辉、塔菲尔等国内电池企业都在疯狂扩产。国内内主要动力电池企业的产能将从2018年的131.5Gwh到2020年的255Gwh,将近翻了一番,未来几年已经公布的电池扩产计划就超过310GWH。
过去几年,左右中国动力电池市场格局的重要因素是高端产能的多寡。未来几年,如此大跃进式的高端产能扩张,高端产能不足的现象很快能够缓解,低端产能将大幅被淘汰。一些公司将做大做强,更多的公司将退出竞争,全行业毛利率或将逐步走低。
另外,欧洲锂电市场也正在快速增长
目前全球的锂电产能,主要集中在亚洲,与中日韩如火如荼的电池产能建设相比,聚集了全球最好的汽车工厂和零部件配套企业,被称为汽车产业重镇的欧洲一夜之间成了新能源汽车一片处女之地。
欧洲绝对不会甘于当一个旁观者,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如果缺失掉动力电池技术这极为关键的一环,欧洲引以为傲的汽车产业技术链条将史无前例的断开,欧洲必将奋力一博。欧洲的动力电池市场,将迎来一场腥风血雨,这个战场,是全球市场的重要变量。
除了这些外部因素,锂电行业的技术演变风险也不容小觑。
技术优势是宁德时代飞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给宁德时代的未来埋下不确定的种子。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的能量密度都已经接近理论极限。高镍材料+硅碳负极单体能量密度极限在300Wh/Kg左右,目前宁德时代和国轩高科已经达到这个水平。
富锂锰基+硅碳负极单体的能量密度极限在400Wh/Kg左右,中国提出的目标是2025年达到这个水平。也就是说还有6年时间,能量密度要提升空间33%。但是越接近理论极限,研发投入的边际产出越低,进步的速度越缓慢。
固态锂离子电池目前看来是最有可能的下一代的锂电技术。一些公司正在冉冉升起,江苏清陶公司全国首条固态电池生产线已经宣布投产,福建巨电的固态锂电池项目也已经投产,同时宣布固态电池接近投产的公司还有不少。
固态锂电池要实现大规模应用,还需要经过品质进一步提升、成本下降、产能建设几个阶段,留给锂电池的的时间,也许还有七八年。七八年时间,对一个产业来说很短,对宁德时代的未来至关重要。后记
电池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新能源汽车最大的独立配件,如此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增长潜力,对资本的吸引力是巨大的,未来的行业格局,变数众多。马拉松才跑了三四公里,鹿死谁手,尚难定论。
宁德时代自身的实力与中国新能源汽车政策,共同托举起了这个千亿巨星。但无论是赶上互联网风口,还是政策风口,被吹起来的公司,必须思考如何落地。被政策制造的宁德时代,最终仍要回归到制造本身。
宁德时代无疑是一个十分优秀的企业,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宁德时代是否能再创辉煌,曾毓群的新能源帝国能否进一步开疆拓土,我们拭目以待、共同见证。
4. 全世界会不会有许多公司以此效仿?首先,全世界现在已经由很多公司在暗地里整自己的备胎了。近的不说,去年被整的欲仙欲死的中兴通讯,以及同样有被美国加黑名单之患的海康威视、大疆等高科技企业,现在应该都明着暗着在准备自己的"备胎“
从中国的科技企业的角度来看,只要中国不放弃中国制造2025,美国这把制裁的剑就会一直悬在头上,美国现在又是明着耍流氓,前有中兴后有华为,所以这些被美国钉上的企业不得不防。
我们看中兴,去年被美国制裁后萎靡不振了一段时间。最近有两个新闻也很有意思,一个是中兴微电子研究院的芯片已经有能力了,一个是中兴最近国产操作系统挺火。这也就是说,大家都在想着办法来避免这种极端情况
前几天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新闻,欧洲一些国家和企业聚集在一起准备推出“欧洲处理器计划”,预计在2021年推出自己的第一款芯片产品,所以欧洲这种美国的传统友好的发达地区都已经明显感觉到了阵阵寒意,何况是其他美国看的不爽的地区的公司
美国开了一个很坏的头,我觉得这个说不定是美国衰落的开始,这种看到他人先进就要断供打压这种做法,损人不利己。假设大家都搞出备胎了,以后还有美国什么事情呢?对科技来说,从来没有打压就有效的。
所以至少从中国的高科技企业来看,应该都是有自己的备胎计划的,全球非美系的高科技企业,业应该在考虑这点,毕竟唇亡齿寒。而且,我觉得美国自己也在搞针对中国的备胎计划,例如中国的稀土以及全球绝无仅有的稀土加工能力
下面有人说华为完胜,这个也有点过了。华为总裁任正非讲的很明白,华为的业绩在两年内肯定不会有大的起色。所以备胎终究是备胎,备胎转正既需要时间,又需要被认可,所以这段时间会又一个下滑期无可避免
而且我们要知道,并不是所有公司都有华为这样的研发能力。华为有海思(海思的IC能力全球至少前10的),而且华为有自己的2012实验室等研究部门,中国的其他公司很少能像华为这也可以顶得住,能和美国硬刚。简单的想想,假设中国其他手机制造商被美国制裁,他们到哪里找高端芯片的备胎呢?
所以,我觉得现在大部分领先美国的科技公司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但是遗憾的是,即使他们有计划也不一定有这个能力。备胎备胎,哪那么容易转正的呢?
5. 待遇还有那么好吗?外企和外企,福利待遇,差别非常大。外企中,福利最好的,是欧洲公司。
企业氛围非常人性化,老板尊重员工,很多公司都奉行一个原则,就是最大的大老板,办公室的门永远都是敞开的。
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并不是说大老板总是敞开着门,而是任何一个职位的员工,都可以走近大老板的办公室,跟大老板说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当然,这种权力的使用,也要量力而为,但是平等和尊重,可见一斑。
而且,欧洲公司中,企业文化多为作风严谨踏实,属于实干派,有问题会承认,而且积极寻找解决办法。
美国公司,仅次于欧洲公司。美国人头脑比欧洲人灵活,而且很多科技方面,美国确实领先。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美国人不像欧洲人那么死板,反应快,应变性强。
但缺点就是美国人多喜欢夸夸其谈,自我表现欲强。和欧洲人的严谨踏实不一样。
所以,美国公司中,虽然有业务能力特别强的员工,也有一些只会耍嘴皮子,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到实战的时候,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你就知道差别了。
在欧美公司中,等级观念很单薄,你的老板过来跟你简单说一些事情,你坐着,他站着,都是没问题的。但如果在亚洲的一些外企,例如日企、韩企、台企,那是万万不行的
亚洲的外企,企业文化是最差的。其中包括韩国公司、日本公司、台湾公司和香港公司。
韩国公司就不用说了,最差的一个。比台企日企都要差。韩国男人,永远都会用一种色迷迷的眼光看人,遇事推诿,而且在压榨中国人这块,做得淋漓尽致。
曾经有个同事来自一家著名的韩企,说他们每天早晨7点半要做早操,升韩国国旗,喊口号。对!没错!就是像一些美容美发店一样,喊口号!清华研究生毕业的他,一年多之后,实在是受不了这种企业文化,最终还是选择了跳槽。
日企的企业文化也非常差。千万不要以为日企的效率很高,其实恰恰相反,日企的效率特别低,很多事情都是要走流程,但是搞得特别复杂却没有结果,官僚主义横行。而且日企还有一个特别让人接受不了的事实,就是如果下班的时候,老板要是不走,底下的人,谁都不能走。其实老板也不干正事儿,就是打游戏或者看新闻,但他就是下班不走。因为日本有个约定俗成的说法,就是一个男人,如果不加班,按点儿回家,会让老婆看不起,觉得你根本就不努力,不上进,否则怎么可能不加班呢?
所以所有的人,都得陪绑。
台企也很差,最著名的那个,连续多少跳的那个,多少辛酸血泪都在里面了,我不赘述。
香港公司也比较累,但是比上三家好一点,就是香港人,特别现实,你有能力,他就会用你,而且香港人比较注重效率,他们自己也是每天每日在拼,所以要求你也这样,所以香港企业虽然累,但还是能学到很多东西。
现在整个的大环境,很多外企纷纷撤离,尤其是欧美企业,所以所谓的offer,已经极少了,能否去一家福利较好的正规外企,还是要靠机缘。
6. 苏州的实力被高估了吗?高估与否并不重要,个人觉得苏州是一个值得被尊重的城市,是一个务实、勤奋、与时俱进、有远见并且执行政策很到位的城市。
苏州是历史名城,自古就是富庶的鱼米之乡。但是社会是在不断进步和变化的,现代社会和古代农耕社会很不相同,在社会转型时期,如果不能及时做出正确的反应,是很容易落后的。
在改革开放的工业化浪潮中,苏州分别于1990年和1994年开始建设苏州高新区和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通过发展制造业使苏州的经济迅速崛起,走在全国前列。
同时,苏州的城市规划并没有在发展经济时乱了阵脚,对古城采取了绝对的保护,没有出现现代建筑破坏古城总体形象的情况。而六朝古都南京在这方面却是非常混乱,对个体古建筑是保护了,但在整体上现代建筑和古建筑相混合,连最起码的限高都没有做到。南京的道路规划也很混乱,鼓楼隧道对交通的影响一直被诟病,在多路口高架方面也很混乱,很容易开错方向,苏州则人性化很多。
如今,当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苏州开始转型成为集金融、商贸、科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由于制造业的巨大成功,这种转型引起很多争议,但个人认为这是苏州这个城市有远见的表现,能够有勇气放下赚钱的制造业去挑战未知的高端产业。
在房产价格一直上涨的二十年里,很多城市的GDP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房地产,苏州却是靠实体经济的发展,在刚发布的2020年苏州富豪榜前十名中,没有一家企业是以房地产为核心的。苏州的房价也没有过度虚高。
苏州既不是省会城市也不是计划单列市,更不是经济特区,虽然靠近上海对经济发展有利,但也受制于上海,比如到现在也没有自己独立的机场,但苏州一直稳扎稳打,抓住机会,具有前瞻性和计划性,才拥有了今天的成就,相信未来苏州依然会延续一贯的传统,迎来更好的发展。
7. 为什么还有很多人买韩国车?国产车超越韩系车,这是这两年我听到最多的、“以讹传讹”的话,这句话从何而起又从哪里传出来,我真的不想深究,我们的自主品牌这两年飞速增长,无论是设计还是质量上都有着不错的长进,但是要说国产车超越了韩系车,真的就无从谈起,因为我们的核心技术以及实力,真的与韩系车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果说国产车超越了韩系车,那么无疑是国产车销量上超越了韩系车,去年统计的阶段性车型市场占有率。国产车市场占有率达到42%,远远超过其他车系,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国产车比其他车系优秀,因为国产车现在主打的依旧是10万元以下低端市场,而且国产车品牌众多,人海战术玩的很溜。国产车的优势在于配置,同级别的车型,国产车的配置一定要比其他品牌更高,因为尺寸更大以及配置更丰富的原因,也使得同级别国产车的安全性要更加的优秀,但是这只限于10万元以下产品,因为现阶段10-20万区间,国产车涉猎不多,目前只有吉利、荣威、长城几个品牌涉猎。但是这部分销量依然占比较小。与国产车相比,韩国车的核心技术并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韩系车崇尚技术自由,现代集团从起家开始就开始筹备自己的核心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几十年的技术储备,单单说变速箱领域的技术储备,就已经把国产车甩出一条街。现代集团现阶段变速箱储备相当丰富,从AT变速箱到双离合变速箱, 从双离合再到CVT变速箱,现代集团已经形成完整了变速箱体系,他们不仅自己装机使用,而且还出售。早期现代还出售4AT变速箱给国产车使用。国内不少车企也在使用现代的变速箱,比如说我们销量最大的哈弗品牌,去年还在使用现代集团的6AT以及双离合变速箱,比如说哈弗H2那台自动档车型,就是采用现代变速箱。而且市场反馈挺好,平顺性以及耐久性给出很高的评分。而长城作为国内主流车企,连生产变速箱的技术都没有,更别提其他车企。当然国内也有东安AT以盛瑞AT,但是这些产品具体表现并没有验证,市场认知度基本等于0。沃德十佳发动机是业内权威性很高的榜单,在这个榜单中,韩系车连续三年上榜,10次登上榜单7次,足以看到现代发动机的实力,无论是动力表现还是装机表现,现代引擎不会比同级别合资产品差。
2014年现代集团的Tucson FCV车型搭载燃料电池技术引擎,入选2015年度沃德十佳
2015年他的插混动力系统再次被评为2016年度沃德十佳
2016年,现代小排量涡轮增压1.4T引擎以高效率高稳定性再次入选2017年度十佳。
沃德十佳一次都没入选的国产车,在发动机领域,我看不出从哪里超越了韩系车。毕竟我们刚刚摆脱三菱引擎的噩梦。
在高端车型领域,国产车甚至没有涉猎,但是韩系车却早已研发生产出更为高端的MPV、SUV、轿车,起亚嘉华、雅科仕车型都在市场上获得了肯定,只是迟迟未引入国内,但是这不能否认韩系车在高端领域的成绩,相比之下国产车今年刚刚迎来轻奢之年,WEY与领克也才刚刚来。我们在豪华车领域,只能算新手。
小结:我不否认国产车的优秀,在低端车型市场,我会首先推荐国产车,因为他们的安全性要比同级别合资产品优秀,配置也还算良心,但是这并不代表国产车已经超越韩系车,尤其是在核心技术领域,国产车与韩系车还有很大的差距。
还没有内容